网站导航

干燥机

当前位置:主页 > 产品展示 > 基础设备 > 干燥机 >

汉中重要的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浇灌工程遗产的“汉中三堰”

产品时间:2023-03-18 00:10

简要描述:

前言:汉中盆地雨水充沛,河流众多,汉江穿城而过,同时,作为汉江支流的褒河在古代也是水量充沛,这就造成了汉中境内拥有众多的引水渠堰,汉中水利建设与引水浇灌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兴建浇灌工程。据史料纪录,秦汉以来,在汉江大巨细小的支流上,先后建有100多处引水堰坝,所以就有“自古汉中多渠堰”的说法,组成了蓬勃的农田浇灌体系,使汉中盆地成为丰饶的粮食产区,有了“西北小江南”的美誉。 在这些渠堰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距今2000多年的“汉中三堰”:山河堰、五门堰和杨填堰。...

详细介绍
本文摘要:前言:汉中盆地雨水充沛,河流众多,汉江穿城而过,同时,作为汉江支流的褒河在古代也是水量充沛,这就造成了汉中境内拥有众多的引水渠堰,汉中水利建设与引水浇灌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兴建浇灌工程。据史料纪录,秦汉以来,在汉江大巨细小的支流上,先后建有100多处引水堰坝,所以就有“自古汉中多渠堰”的说法,组成了蓬勃的农田浇灌体系,使汉中盆地成为丰饶的粮食产区,有了“西北小江南”的美誉。 在这些渠堰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距今2000多年的“汉中三堰”:山河堰、五门堰和杨填堰。

im电竞app下载

前言:汉中盆地雨水充沛,河流众多,汉江穿城而过,同时,作为汉江支流的褒河在古代也是水量充沛,这就造成了汉中境内拥有众多的引水渠堰,汉中水利建设与引水浇灌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兴建浇灌工程。据史料纪录,秦汉以来,在汉江大巨细小的支流上,先后建有100多处引水堰坝,所以就有“自古汉中多渠堰”的说法,组成了蓬勃的农田浇灌体系,使汉中盆地成为丰饶的粮食产区,有了“西北小江南”的美誉。

在这些渠堰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距今2000多年的“汉中三堰”:山河堰、五门堰和杨填堰。2017年10月10日,陕西汉中三堰与宁夏引黄古灌区、福建黄鞠浇灌工程等3处古代水利工程被确认乐成申报世界浇灌工程遗产并授牌,标志着汉中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团结申遗乐成。

一、山河堰山河堰,又称箫曹堰,因褒河又名山河水而得名,又因“汉相国酂侯(即萧何)、懿侯(即曹参)之所肇创”又称箫曹堰。是中国古代陕西汉中引褒水浇灌农田的一项伟洪流利工程,与关中的郑国渠、白公渠和四川的都江堰齐名于世。

创修于刘邦为汉王都南郑时,是汉中最早的浇灌工程。山河堰在生长汉中农业生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山河堰山河堰渠首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河东店褒河谷口。

沿河自北而南共有4堰。凭据史志资料及民国以来的实地考察,第一堰在褒城北1公里处,又名铁桩堰,于鸡头关下筑堰截水,工具分流,堰废已久,地面遗址无存。民国28年(1939)修建褒惠渠大坝时,在坝基地带挖出木桩千余根,高丈余,围砌巨石,与《陕西通志》中“巨石为主,锁石为辅,横以大木,植以长桩”的纪录相似,证明此处为第一堰旧址。第二堰名柳边堰,亦称官堰。

据民国28年(1939)《陕西水利》载:该堰位于褒城县东门外,堰长320米,底部贯以木桩,卵石垒砌。引水口在褒河左岸河东店街后,输水干渠曲折东行,至汉中十八里铺南入汉江,全长35公里,支渠60余条,灌田5.4万亩。第三堰在第二堰下游约1公里处,左岸引水,渠长近10公里,民国30年(1941)灌田1.5万亩。第四堰在第三堰下游1.5公里处,民国21年(1932)修建,聚石作堰,右岸引水,渠长15公里,灌田3100亩。

宋代《山河堰赋山河堰灌区图》碑载:“山河堰盖汉相国酂侯(即萧何)、懿侯(即曹参)之所肇创。”历代修复扩建,史不停书。三国时诸葛亮屯兵汉中,曾对此堰作过整修。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许逖任汉中知府,“疏濬旧堰,采木石修之,堰成,岁大丰”(《重刻汉中府志》)。

南宋高宗时期,汉中守将吴玠于1136(绍兴六年)“治废堰,营田六十庄,计田八百五十四顷,岁收二十五万石,以助军储”(《宋史·食货志》)。《宋史·杨政传》载:“绍兴十年至二十七年(1140-1157),政守汉中十八年,六堰久坏,失浇灌之利,政为修复。”1166(乾道二年),吴璘镇守汉中时,“修复古堰,溉田数千顷,民甚便之”(《宋史·吴璘传》)。

1171(乾道七年),吴拱“发卒万人助役,尽修六堰,浚巨细渠六十五,复见奇迹,并用水工准法修定,凡溉南郑、褒城田二十三万余亩。昔之瘠薄,今为膏腴”(《宋史·河渠书》)。

这是一次规模最大的整修,开创了山河堰浇灌历史上的壮盛时期。明、清以来,又多次复修加固。

1942(民国31年)褒惠渠建成后,山河诸堰尽纳入褒惠渠灌区。《山河堰完工记》拓片局部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3年),褒城知县窦充纪录了其时山河堰的概况:山河堰共分三座大堰,在褒水出山后依次排列,都是低矮的溢流坝。坝上游各自开渠引水,分流浇灌。

浇灌用水实行水量控制,按亩配水。宋金战争中,南宋以汉中为前方基地,与金人坚持,绍兴中吴蚧曾大修山河堰,水利生长后吸引了数万户黎民来此落户。山河堰在乾道六年(1170年)有一次重要的改建,其时拦河堰已由3座增加至6座,渠系工程也有新的生长。

干渠临江一侧增修两座溢流堰,防止干渠引水过多对下游灌区倒霉;加设了排泄沥水的渡槽和涵洞;渠底设置石板,作为每年疏浚深度的标志等等。改建以后,浇灌面积提高到二十三万亩。

今后历代均有维修。山河堰治理制度宋代已有纪录,明清有较详细的划定并留传沿用。当年二堰之下一百多里长的干渠分上下二坝轮灌。

海轮10天,上坝4天,下坝6天,有专人卖力启闭闸板;各支流闸门也有牢固的宽度和深度,放水时间多用燃香权衡。每年维修按亩摊派。

灌区设立独立的治理机构。全堰有总理,支渠有首士,各堰有堰长,田间渠道另有小甲,各负其责。违反堰规则按有关条款予以惩处。

开国以后,山河堰发生了庞大的变化。1975年建成了以浇灌为主的石门水库,浇灌规模和保证率都有很大提高。

im电竞官网下载

二、五门堰五门堰位于城固县桔园镇,相传始建于王莽居摄2年(公元7年),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古堰由堰口、堰坝、堰渠三部门组成,相传为唐公房(今城固县桔园镇升仙村人,“一人得道,一人得道”传说的主人公)建立,堰口先是土筑,遇洪流瓦解;到元代至元年间(1335-1340),城固县令蒲庸将堰口改为石砌,渠底开列五洞,东二西三,形似五门,可以启闭,控制水量,故名“五门堰”。五门堰工程规模弘大,修建雄伟,拦河坝长374米,坝高1.2米,坝顶平台宽2.5米,坝坡宽15米。渠首五洞下500米处,设有进水龙门2孔,退水龙门4孔,可控制水量,设计科学合理,颇有四川都江堰修建之风,后经元、明、清历朝数次大规模扩建,建成浇灌渠道百余里,分水洞湃三十六处,浇田五万余亩。

五门堰浇灌治理严密有序,专设堰首和洞湃堰长总理堰务,设立制度,勒碑示禁。五门堰浇灌工程为汉中粮食丰收、社会生长做出了显著孝敬。渠堰引水堰坝横跨湑水河,位于河流拐弯处,堰坝呈折线型,现状坝长374米,宽17.5米,高2.5米,渠首引水流量每秒2.5立方米。古堰坝与河流斜交成55°夹角,不与主流顶冲,巧妙的减小了洪水的冲刷侵害,在堰坝上游自然形成的夹心滩,缓解了洪水对引水五洞的打击力。

引水五洞正对主流,取水十分便利。五洞后的引渠宽阔平缓,末了设有冲沙闸,科学的解决了干渠的淤积问题。引水堰坝初创简陋,到宋代“围之以木,聚之以石”, 下用木棬上用竹笼,装石堆砌,笼上打桩,用稻草弥缝,因常遭水毁,199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与片石砌护结构。

五门堰浇灌工程由堰坝、引水门洞、退水龙门、浇灌渠系等四大系统组成,工程遗址、遗迹生存完好。现存遗迹有观音阁一座,龙门寺古寺一所,三进二院,内有太白楼、禹稷殿、大佛寺等明清修建,存有历代治水县令塑像4尊,藏有水利修建碑、水利纠纷碑、清查田亩碑、水利掩护碑、章程碑、歌功碑、堰产碑、书法碑等宋、元、明、清等各代碑刻54通,这些碑刻从差别角度全面系统地纪录了古代五门堰的创修、治理及历史沿革。碑文语言流通,字体娟秀,镌刻精湛,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农田水利的珍贵实物资料,同时还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五门堰是陕西省现在生存最为完整且至今仍在发挥浇灌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引水堰坝浇灌渠遗迹浇灌渠道是五门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组成部门。

现存古浇灌渠遗迹是引水五洞后的引渠,分为工具两条,总长550米,渠宽12米,深约4米,主要发挥引清淤沙,减速防冲等作用。引渠用鹅卵石铺底,堰头五洞用石条加铁水砌筑掩护。引渠后的引水浇灌干渠长22.8公里,古有分水渠、湃水洞(口)三十六处。两渠之间有夹心台,均宽18米,台上建有观音阁,为农民祈祷风调雨顺和承办堰事的场所,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由堰长王重魁、吴登岱主持所建。

“中塑观音大士,左右配以龙王、土地,取其水土修和,镇静堤洞”。此阁造像毁于1955年。1988年,重修了观音阁,新塑了观音像。

五洞梁五洞梁为五门堰水利工程的浇灌引水控水设施,位于堰坝的东南。“山之根,有湑谷之水,截水作堰,别为五门,浇灌民田之利,盖甚㙛也。岸之北,稻畦千倾,烟火万家” (宋代《妙严院碑记》),自元至正七年(1347年)重修五洞,改用石条垒砌。

五门堰因此五洞引水而得名。五洞梁有五个引水洞门,每个洞门宽1.4米,高1.7米,引水高程设计科学合理,接纳“低截深淘”引水原理,巧妙地起到了减沙排淤作用。五洞梁在明万历三年(1575年)整修,道光三年(1823年)修缮至今,系用石条加铁水浇灌而成,结实耐用,生存完好。

小龙门小龙门即五洞梁下游300米处的进水龙门和退水龙门,为控水设施。建立于汉代,在宋代重修,明代加固,主要起排洪冲沙,控制引水流量,淘汰渠道淤积等作用。进水龙门“旧只一门,洞丈八”(汉代),道光三年(1823年),“易为三,阔二丈四尺”。

1971年改为两门两闸。退水龙门(又称外湃即冲沙闸、泄洪闸)设为四门,高各2.3米,上架龙门桥一座,便于启闭。龙门桥台为石条砌筑,闸门原为木板制作,后改建为钢闸门,安装3吨启闭机4台。

龙门寺龙门寺位于堰头西工具向,三进二院结构,占地面积约1920平方米,为明清修建。龙门寺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7年),历代为祭祀水神和修建五门堰有功名宦及治理五门堰人员居住用房。太白楼(大门)、禹稷殿、大佛殿等主体修建沿中轴线自西向东依次漫衍,两侧有厢房、耳房等隶属修建。

水利碑林2002年,在五门堰龙门寺内修建了碑廊,收藏水利修建碑、水利纠纷碑、清查田亩碑、水利掩护碑、章程碑、歌功碑、堰产碑、书法碑等历代整修、治理、掩护五门堰的碑记54通,其中南宋1通,明代4通、清代31通、民国18通,素有“小碑林”之称。这些碑刻碑石从差别角度全面系统地纪录了各个历史时期五门堰的创修、治理及历史沿革,碑文语言流通,字体娟秀,镌刻精湛,不仅为研究我国古代农田水利开发、治理、掩护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另有极高的书法文化鉴赏价值。斗山抱石嘴古渠遗址斗山抱石嘴古渠遗址位于斗山东北山脚下,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城固县令薛可光(今山西人)扩建引水工程,“相斗峰(即斗山)形势,搭木槽渡引,水始下流,前湾仅栽三千零田”,五门堰之水才越过斗山,向南生长。

元、明两代,由于移民大量流入,人口剧增,民意兴修水利,元至正七年(1347年),县令蒲庸(今陕西延安人)修五门堰,凿开抱石嘴石峡通水道,明弘治五年(1492年),城固县令郝晟(山东历城人),用“火烧水激”之法,重开斗山石渠,取名石峡(或石峡堰),“民蒙其惠,立生祠于斗山之麓”。开宽后“深二丈,广倍之”,“重修五洞,改创石渠,凿开斗山后之石峡通水道……灌田四万零八百四十余亩,动磨七十”(《五门堰碑记》)。斗山抱石嘴石渠凿通后,渠道水量倍增,按渠道断面盘算,能过十多个立方米每秒流量的水,灌田五万亩(《重开五门堰石峡记》),不仅扩大了浇灌面积,又生长了粮食加工等农副工业,给灌区人民带来了粮食丰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繁荣。

五门堰水利工程的建成,使得城固农业迅速生长,造福城固。民蒙其惠,不忘前贤,后立乔、高二公祠于五门堰,树碑立传,塑其座像于五门堰禹稷殿之左右间,供后人瞻仰,并定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办会纪念。五门堰人文历史积淀深厚,据五门堰碑和《城固县志》纪录,历代修堰名人辈出,如修堰先贤:宋代的薛可光;元代的蒲庸;明代的郝晟、乔起凤、高登明;清代的毛际可、胡一俊、俞逢辰、富明阿、肖翰卿、张克俭、周耀东、张世英等。

民国时期及开国后,先后有三位将军,两位省长和两位水利专家到五门堰视察和考察。如明二十年(1931年)杨虎城将军,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杨的部下赵寿山旅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孙尉如军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国民党31团体军第29军军长陈大庆等视察五门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近代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刘钟瑞工程师后任陕西省水利厅长等考察五门堰。五门堰历史悠久,工程修建科学合理,功效显著,倍受历代官府、民众的重视与掩护,因而久经不衰。

im电竞

开国后,古堰古修建获得妥善掩护。同时对找回的散失文物,重新陈列掩护,修建碑廊一座。1982年县人民政府宣布为县级重点文物掩护单元。1984年五门堰列入省重点文物掩护单元。

2006年6月五门堰被国务院宣布为全国重点文物掩护单元。三、杨填堰杨填堰位于陕西省城固县原公镇丁村。杨填堰相传为萧何、曹参所修,宋代前称张良渠,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至乾道元年(1165年),时任洋州知州杨从仪(陕西凤翔县人)鼎力大举整修革新旧堰,浇灌洋州、城固两县农田一万八千余亩,民念其功,更名为杨填堰。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城固知县高登明、洋县知县张书绅配合议决,仿五门堰作法“敞其门为五洞,傍其岸为二堤。

水涨则用木闸以洫泛滥,水消则去木闸以通安流”。这是继南宋杨从仪之后的一次大改建,其时灌城固田七千亩,洋县田一万八千亩。杨填堰自古即由城、洋两县各设堰局分管,岁修所用石、竹、木、工均按浇灌面积三七分配“城三洋七”,用水制度严格、健全。

杨填堰引水浇灌工程由引水堰坝、控制堰头(闸门)、浇灌渠道、退水堰洞等设施组成。1994年,汉中盆地丘陵开发建设工程中,将引水枢纽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牢固堰坝,对古渠道举行全面加固砌护,建成干渠11公里,支斗渠12条48公里,渠道设计引水流量3立方米每秒,最大引水流量4立方米每秒,灌区浇灌城(固)洋(县)两县10个村, 1.21万亩农田。

杨填堰堰坝遗址杨填堰堰坝位于湑水河东侧的城固县原公镇西营村西,原为堆石土石坝,南宋时期由抗金名将杨从仪于隆兴元年(1163年)至乾道元年(1165年)整修加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城固知县高登明、洋县知县张书绅配合议决,仿五门堰作法"敞其门为五洞,傍其岸为二堤,“水涨则用木闸以洫泛滥,水消则去木闸以通安流”,这是继南宋杨从仪之后的一次大改建。清嘉庆九年(1804年),城固县丁龙章,洋县张重华重修堰闸,增筑堤坎,并植树以固堤基。嘉庆十五年(1810年),河水屡涨,堰淤百余丈,渠毁一百一十丈。

汉中知府严如熤勘探,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动工修建,于西营村沿河买地重开渠道,南岸(临河面)用河卵石、桐油、石灰混淆修筑,又用竹笼装石顺砌,并修五洞,长六丈四尺,修复后改五洞为三洞进水,仍因陋就简,“以石装笼,以桩稳笼,以笼挡水”。1981年,又遭大洪水袭击,新旧堰坝全毁,当年冬动工重建,改用钢筋笼装石,铅丝网护面,1994年,对堰坝举行了全面革新加固,在原堰址上接纳低坝引水方式,拦水堰坝与河流斜交成75°角,建成钢筋混凝土坝体,并新建控制闸门等设施,设计引水流量3m3/s,最大引水流量4立方米每秒,形成现状堰坝全长400m,堰高2.33m,顶宽2.0m。古渠堤遗迹杨填堰古渠堤遗迹位于引水堰坝500米处,为砂石、黄泥、石灰混淆夯填而成,临河面设置竹笼装石顺河砌护加固,是古渠道的外渠坎。

该段渠道于嘉庆十五年水毁,次年由汉中知府严如熤整修,“五洞至帮河堰一里余,南岸向无渠堤,阵势卑下,苦无土石,亦用竹笼装石砌堤,宽丈许。自杨侯庙至丁村渡二里许,河之傍渠堤行者,俱用竹笼砌护堤基,中筑三矶,以杀水势。其截河大堰,往岁用木圈装石,横绝中流,密加以桩,遇洪流尽冲去,水落又无用,屡年苦之。

今岁俱用竹笼装石页顺砌,仍用竹笼外铺宽丈许,以防水翻冲坑。”《杨填堰重修五洞渠堤工程记略》。现留古渠堤遗迹长度约900米,高3.2米,渠顶宽约2.5米。古湃水龙门杨填堰古湃水龙门位于引水渠首下游950米处,在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由城固知县高登明仿五门堰作法修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由汉中知府严如熤加固改建,原修建于1983年大部门水毁,1994年在原址原修建物基础上举行加固改建,修建排洪闸和控制闸各一处,继续发挥控制浇灌干渠流量,排泄洪水,保证下游渠道宁静的重要作用。

鹅儿堰遗址鹅儿堰位于城固县原公镇宝山村杨填堰的浇灌渠上,杨从仪修建杨填堰时,为了确保堰渠行水的宁静和浇灌宝山坡南面的300亩土地而修建。在清汉中知府严如熤任上,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加固修建,因堰整体修建平面略呈鹅状而故名。整个堰的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

在堰的东面是一个控制闸门,南面是三个湃水闸门和一个浇灌用的闸门,全部工程原来都是用石条、桐油加白灰做成,1969年,局部用现代质料举行了改建加固,并在湃水闸上修建了屋子。2011年鹅儿堰被城固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掩护单元。杨从义墓杨从仪(1089-1167年),字子和,南宋天兴(今陕西凤翔)人。身世贫困农家,中年之后,因金人侵宋,徽、钦二帝被掳,国难深重,他毅然应募参军,在西北战场抗金将领吴玠、吴璘兄弟部下战斗,他勇猛顽强、屡立战功,逐步由士兵升为和州防御使,赐爵安康郡开国侯。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授金州总管知洋州事,75岁高龄的杨从仪退休,因家乡陷落,不能回家乡安度晚年,便居住在城固水北村(今丁家村)。他晚年仍十分体贴国家大事和人民生活,在地方兴办学校,振作士类,重农政,修水利,通运输,疏险滩,组织当地群众修复了淤塞多年的堰渠,人民为纪念他,将经他修浚乐成,造福人民的堰渠改称为“杨填堰”, 隆庆五年(1667年)二月十八日以疾终,年78岁,葬于城固县原公镇丁家村杨填堰渠侧。1992年,杨从仪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宣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掩护单元。

  杨从仪墓四、“汉中三堰”乐成申报世界浇灌工程遗产授牌现场世界浇灌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都称为世界遗产,是国际灌排委从2014年起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其遴选尺度较为严格,必须满足建设年月在100年以上的灌排工程,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等相关条件。

2016年9月,启动“汉中三堰”申报世界浇灌工程遗产事情,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向导和市水利局统筹摆设下,经汉中石门水库治理局和城固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经专家评估、国家灌排委评审、国际灌排委审定等一系列法式,10月10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召开的世界灌排委员会执行大会上,由我国申报的宁夏引黄古灌区、陕西汉中三堰(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福建黄鞠浇灌工程3处古代水利工程被确认乐成申报世界浇灌工程遗产并授牌。


本文关键词:汉中,重要的,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浇灌,im体育app官网

本文来源:im电竞官网下载-www.fthzzx.com

 


产品咨询

留言框

  • 产品:

  • 留言内容:

  • 您的单位: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常用邮箱:

  • 详细地址:

推荐产品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跟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6-2021 www.fthzzx.com. im电竞官网下载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ICP备99983137号-6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长乐区赛过大楼5611号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二维码

服务热线

021-537706853

扫一扫,关注我们